40歲以上女性供卵試管嬰兒成功率多少的真相
40歲以上女性供卵試管嬰兒成功率多少的真相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每個想要做試管的人,最關心的都是成功率,想要知道自己做幾次能成功是正常的,心里有數了,自己和家人才有合理的預期,能大概估算費用,也減輕心理壓力。
雖然試管嬰兒技術已經成為治療不孕不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些年來試管嬰兒的臨床妊娠率也不斷提高,但是總體來說,無論國外還是國內,試管嬰兒的成功率還是沒有大家期望的那么高。
試管嬰兒成功率的統計指標有很多,大家需要知道的最重要兩個概念,一個是臨床妊娠率,一個是活產率或者抱嬰率。臨床妊娠率是指胚胎移植后 30 天左右,通過 B超能看到孕囊、甚至看到胎心胎芽的周期數,占移植周期數的百分比。目前生殖中心統計和發布成功率,一般都是指臨床妊娠率。由于試管嬰兒采用可控超促排卵技術,一般取卵和形成胚胎的數量都會有好幾個,會有不止一次的移植機會,所以一個患者做一次試管嬰兒周期治療,累計臨床妊娠率會比生殖中心按照單次移植統計的臨床妊娠率數據要高一些。比如目前35 歲以下患者,一代試管和二代試管的臨床妊娠率大概是 40-50% 左右,累計臨床妊娠率也能到 50-60% 甚至更高。三代試管的臨床妊娠率率能到 70%左右,只看數字會比一代試管和二代試管高很多,但是三代試管的臨床妊娠率的分母,跟一、二代試管的分母不是一樣的,因為養囊失敗和 PGS篩查沒通過就不會有移植,因此分母變小了。
以北醫三院數據為例,35 歲以下患者的臨床妊娠率,50.48%;35 到 39 歲是 45.35%,40-42 歲是 25%,42 歲以上就只有8.36% 了。
活產率又叫抱嬰率,顧名思義這個才是試管嬰兒最終成功的指標,是把有活產嬰兒出生的分娩次數,除以移植周期數得到的百分比。胚胎發育是個動態的過程,由于染色體異常、宮外孕、子宮問題等因素,會有一定比率的流產率,所以活產率會比臨床妊娠率低,一般會低10%-20% 左右甚至更多。
我國的生殖中心,近些年也開始大規模統計活產率。根據美國疾控中心 CDC 發布的全美國生殖中心活產率數據,從 2006 到 2015 十年之間,美國 35歲以下患者做試管,活產率大約 33% 左右,也就是即使是年輕的患者群體,也要平均移植三次胚胎才能活產一個孩子。41 歲到 42 歲之間的患者,活產率大概是13% 左右,也就是平均移植 8 次胚胎才能活產一個孩子,44 歲以上患者,活產率都不到 1-2%,所以,至少平均移植 50-100個胚胎才能活產一個孩子。因為最終活產率實在太低,這個也是國內很多生殖中心,不讓 45 歲以上患者做試管的原因。
40歲以上女性供卵試管嬰兒成功率多少的真相
這里也說以下贈卵試管的活產率。根據我國衛計委的規定,如果女方卵巢早衰、嚴重遺傳問題、同源染色體易位、不排卵或卵子質量極低等臨床指癥,是可以申請在正規生殖中心合法贈卵的,但由于需求者大于供應者,很多醫院排隊周期甚至長達兩年,因而大量人群轉求地下試管中心機構,我發過一篇贈卵試管在卵巢早衰和非卵巢早衰患者對比的文章(樣本資料由捐卵試管機構廣州精因寶貝生殖中心提供),通過分析50例贈卵試管案例發現,贈卵試管的臨床妊娠率是比自卵試管高的,原因是贈卵的來源是年輕女性,卵子質量好所以成功率也高很多,這也是為什么地下成功率要比公立醫院生殖中心的高很多的原因,美國疾控中心也發布供卵試管的活產率數據,顯示即使45 歲左右患者,使用供卵試管的活產率還有 55% 左右,相對這個年齡段自卵試管 1-2%的活產率數據是很高的。從生育力評估角度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巢的生育力下降,比子宮和身體環境的要快一些。我國的專家共識是自卵試管不要超過 45歲,贈卵試管不要超過 52 歲。
最后說說怎么評估自己做試管嬰兒,幾次成功是正常的。雖然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不一樣,也有男方精子因素的影響,但是從統計數據來看,年齡是影響試管嬰兒成功率最重要的指標。假若您的各項試管前檢查指標都和同齡人差不多水平,如果35 歲以下,一般能做 2 次試管嬰兒周期,或者有 3 次移植機會,能成功活產一個孩子是正常的。如果您已經 41-42歲,一般做四五次試管嬰兒治療,或者能胚胎移植 8-9 次,能活產一個孩子也是正常的。按照上海國婦嬰黃荷鳳院士的觀點,如果 44 歲以上,做 100 次試管,花300 萬治療費用能活產一個孩子也是正常的。
以上數據從臨床角度看不夠嚴謹,只是根據我多年經驗的大概判斷和建議,目的是希望做試管的患者能有個合理的預期。有些年齡很輕情況還好的外地患者,其實沒必要跑,也能當地做好;有些已經高齡情況很差的患者,以為來了就應該一次給她做成,或者經歷一次失敗就心理壓力很大,家人不了解情況也給女方很多壓力,甚至因為做試管離婚的夫妻也不少見。希望做試管的朋友聽了這些能夠明白,做試管治療一次成功是少數,是幸運,多數人是需要做多次的,年齡越高越難成功。只有明白了這些,自己做好心理準備,也讓家人理解和知道可能需要多次治療,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心理壓力,也能量力而行理性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