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鐵蛋白?有哪些癥狀?
鐵蛋白簡介
鐵蛋白為機體內一種貯存鐵的可溶組織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鐵蛋白,但不同的檢測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約15-200ug/L女性約12-150ug/L,血清鐵水平在妊娠期及急性貧血時降低,急慢性肝臟損害和肝癌時升高,國內報道肝癌患者陽性率高達90%。
結構
鐵蛋白的分子結構是由一層蛋白殼圍繞著鐵和磷酸鹽分子組成的鐵核,外徑12~13 nm,分子量500 kDa(Harrison等,1991)。從不同來源(如人、馬、牛蛙和細菌等)的鐵蛋白結構特征來看,所有的鐵蛋白雖然在一級結構上變化很大(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有時才達到14%),但本質上都有相同的體系結構(Harrison等。1996)。蛋白殼均為由24個啞基以高度對稱性方式組成的內空心結構,空心直徑約為8nm,其中的氫氧化鐵核中可積累多達4 000個鐵原子且不影響蛋白表面和與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蛋白亞基中包括亞鐵氧化的接觸反應位點和與溶劑進行交換的親水小孑L 。
鐵蛋白的特性
鐵蛋白具有耐稀酸(pH值2.0)、耐稀堿(pH值12.O)、耐較高溫度(70~75℃水溫下不變性)等特殊性質。在很多研究中,就是利用鐵蛋廣1的這些特性,從動物組織中提純出該蛋白 [1] 。
存在方式
動植物體內廣泛存在的一類貯存鐵的蛋白。在哺乳類動物的肝和脾中含量最多。其外徑約12~14nm,空囊腔徑長約6nm,外殼(即脫鐵鐵蛋白)由24個亞基組成,每個亞基約含163個氨基酸殘基,每個分子最多可結合4500個鐵原子。分子量約為450kd。結合鐵的鐵蛋白是"溶"于水的,血漿鐵蛋白的濃度與體內儲存的鐵成正比。
近幾年來發現肝癌還含有一種酸性的異鐵蛋白,稱為癌胚異鐵蛋白,可能有助于早期診斷。肝癌患者治療有效者血清鐵蛋白下降,而惡化和再發者升高,持續增高則予后不良,故血清鐵蛋白測定可作為療效監測手段之一,特別是對AFP陰性的患者尤有意義。
癥狀
鐵蛋白偏高的癥狀有以下幾點:
1、由于肝癌是肝臟細胞癌變,所以會出現肝區隱痛或間歇性的鈍痛或脹痛,上腹脹痛等。
2、初期的肝癌癥狀隱匿極深,往往只是出現食欲不振,上腹悶漲和乏力,B超檢查會出現輕度肝腫大。
3、四肢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易疲勞等癥狀,中晚期往往通常是臥床不起血清鐵蛋白升高原因是鐵蛋白的來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礙。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時,癌細胞合成的鐵蛋白增加,使血清鐵蛋白升高。患肝病時肝細胞受損功能下降,使血清鐵蛋白升高。
肝癌患者有鐵蛋白增高的原因可能是:
①肝癌細胞能合成和分泌鐵蛋白或異鐵蛋白。
②肝癌組織對鐵蛋白的攝取及清除受到影響。
③肝細胞損害壞死,貯存在肝細胞漿中的鐵蛋白溢入血中。血清鐵蛋白雖非特異性,但除肝癌、胰腺癌中度升高外,其它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直結腸癌均不升高。
臨床意義
血清鐵蛋白是體內含鐵最豐富的一種蛋白質。肝、脾、紅骨髓及腸黏膜是鐵儲備的主要場所,約占全身總鐵的66%。測定血清鐵蛋白是判斷體內鐵貯儲量的重要指標。在診斷缺鐵性貧血、鐵負荷過度、營養狀況調查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鐵蛋白作為一種腫瘤標志物,對臨床某些惡性腫瘤的診斷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值范圍
男性<322納克/毫升(ng/ml);女性<219納克/毫升(ng/ml)
減低
見于缺鐵性貧血、失血等。(無并發癥)
鐵缺乏:男性<24μg/L,女性<11μg/L。
增高
見于惡性腫瘤、急性肝炎、急性感染、慢性腎病、血色素沉著癥、戈謝病、慢性炎癥性疾病等。
鐵過負荷:男性>336μg/L,女性>307μg/L。血色病鐵蛋白常>100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