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癌癥的治療手段,化療的方式有哪些?患者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化療是化學藥物治療的簡稱,是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直至最終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它是一種全身性治療手段。化療藥物的使用方法有哪些呢?我們把常見的化療方法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
癌癥化療的方式有哪些?
1、根治性化療
對化療敏感,通過全身化療可以治愈或完全控制的腫瘤往往采用根治性化療,如絨毛膜上皮癌、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睪丸腫瘤、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及胚胎性橫紋肌肉瘤等惡性腫瘤。
2、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化療
輔助化療是指采用有效的局部治療(手術或放療)后,主要針對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灶,防止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例如骨肉瘤術后輔助化療能改善療效,有助于部分病人避免截肢。新輔助化療又稱誘導化療或起始化療,是指在局部治療手術或放療前先使用化療,目的是希望化療后局部腫瘤縮小,減小手術范圍及清除或抑制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灶。
3、姑息性化療
?
對于晚期或播散性癌癥患者,往往一開始就采用全身化療,但化療對這科病人的姑息作用是有限的,近期的目標是取得緩解。如一開始采用的一線化療方案失敗,需換用其它的二線、三線化療方案,常稱為補救化療。對于晚期癌癥病人來說,要區別對待,很多晚期癌癥病人化療后病情會急劇惡化,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4、局部化療
① 胸腔內、心包腔內及腹腔內化療治療癌性滲液;
② 通過腰椎穿刺鞘內給藥,常用于治療腦膜白血病或淋巴瘤;
③ 動脈插管化療,肝動脈插管用于不能手術切除的原發性肝癌及肝轉移癌的治療。頸外動脈分支插管可用于治療頭頸癌及顱內腫瘤;
④ 腫瘤內注射。
癌癥化療病人有多痛苦?
?
每每談到化療,許多人首先就聯想到嘔吐直到吐出膽汁、脫發直到一根不剩,還有精神萎靡,或者抵抗力下降,對化療的副作用均有談虎色變之感。化療不僅是肉體的折磨,還是一種精神摧殘。伴隨化療而至的經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身體衰弱:出現無力、精神萎靡、出虛汗、嗜睡。
2.免疫功能下降:化療藥物可損害患者的免疫系統。
3.骨髓抑制:表現為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甚者紅細胞、血色素下降等。
4.消化障礙:食欲下降、飲食量減少、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
5.炎癥反應:發熱、頭暈、頭痛、口干、口舌生瘡等。
6.心臟毒性:患者出現心慌、心悸、胸悶、心前區不適、氣短等癥狀,甚至出現心力衰竭。
7.腎臟毒性:有些化療藥大劑量可引起腎功能損害而出現腰痛、腎區不適。
?
化療是把雙刃劍,即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和免疫功能的損傷也是毀滅性的,所以一旦接受化療,一定要嚴格把握分寸,適可而止,過度化療只會加速病情的惡化。同時,化療只對部分敏感性較強的癌腫才適用。患了癌,該不該做化療,要根據所患癌腫的類別、分化程度、病人個體特征等情況而定。肓目化療,只會使病情加劇而產生嚴重后果。
化療副作用如何解決?
?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中醫腫瘤專家劉自力認為,在癌癥患者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需要用化療,化療與其他治療方法相配合,大大提高了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但是化療藥物常“是非不清”、“敵我不分”,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傷了人體正常細胞。因此,病人往往不能耐受化療的副作用而停止化療,此時配合中醫藥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化療期間,患者經常會有全身乏力、頭暈、脫發、惡心、嘔吐等嚴重的副作用,使用中醫藥能有效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防治化療的毒副反應,讓患者能夠順利地完成化療。同時,在化療后,服用中醫藥可有效改變癌癥患者的體質,讓癌細胞沒有生存之地,防止復發和轉移。目前,中醫藥的在化療期間的介入,已成為防治癌癥化療不良反應的主要手段。中醫藥已成為治療癌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