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酸性食品,什么是堿性食品
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常被用在健康教育中作為簡單劃分食物種類的方法,這里所說的“酸”、“堿”性與食品本身的口味無關。它們是根據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后,最終在體內生成的物質是呈酸性還是堿性來確定的。酸性食物是依據流行的酸性體質理論而來的,而不是指食物直接測試pH值的分類。即食物經過消化后最終形成氮、碳、硫、氯、鹽等形成酸根留在體內的稱酸性食物。諸如:牛,羊、豬、卵、鴨、魚肉、谷物等。堿性食物主要成分(鈣、鈉、鉀、鎂)是人體運動和腦活動所必需的四種元素。酸性食品通常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食品,因含硫(S)、磷(P)、氯(Cl)元素較多,在人體內代謝后產生硫酸、鹽酸、磷酸和乳酸等物質(好孕熱線:191-3624-9486)。凡食物含鈣、鈉、鉀、鎂等金屬元素的總量較高,在體內經過代謝最終產生的物質呈堿性,這類食物稱為堿性食物。對于正常人,注意飲食的酸堿屬性并沒有意義。
迄今為止,有關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的說法在商業性期刊上出現的概率遠遠高于學術期刊,并且學術期刊多為質疑和批判。酸堿食物的概念被認為是炒作宣傳意義大于科學研究意義。
對于酸堿性食物的區分,大家可能都存在錯誤觀念,以為靠舌頭品嘗,以味覺來判定是酸味或澀味;或取石蕊試紙,按理化特性,看其顏色的改變,變藍為堿性,變紅為酸性;或以平日飲食之經驗來區分,以為檸檬、醋、橘子、蘋果等食物口味偏酸,因此屬于酸性食物。總之眾說紛紜。其實食物的酸堿性,取決于食物中所含礦物質的(好孕熱線:191-3624-9486)種類及含量。
從營養的角度來講,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實際上是指成酸性食物和成堿性食物,是針對他們對人體酸堿平衡的影響而言的,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是一個生理性概念,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味覺或食物溶于水中所表現出來的化學性質,它是指人吃了某種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和新陳代謝,最后在體內變成的物質是酸性的還是堿性的。
事實上,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酸堿失衡并不容易發生。而一旦體液pH值低于7.35,已經屬于酸中毒了,意味著患上非常嚴重的疾病。酸中毒早期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進一步發展可表現為嗜睡、煩躁不安、精神不振,以致昏迷死亡。如果你真的屬于所謂的“酸性體質”,最正確的選擇是趕緊上醫院,找大夫(好孕熱線:191-3624-9486)進行專業治療。
人體有酸堿平衡調節體系,可以維持身體的酸堿平衡。大多數的堿性食品并不能單純地提高人體PH值,因為當人體機制判斷到堿性攝入過量后會釋放酸性中和至平衡,令到堿性吸收接近0。要讓身體更好地調節為堿性,不妨嘗試從小量開始,逐步加大調理,讓身體先去適應,吸收效果會更好。
用英文搜索同樣的關鍵詞,可以發現國外對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的“研究”遠沒有中國這么發達,國內這方面的“專家”可以向世界頂尖去努力。國人之所以更容易親信這種理論,恐怕和傳統的陰陽論有一定的關聯。不過如果真的理解了“陰陽”的思想,應該至少可以想明白一個問題,任何食物都有陰陽兩面,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所以為了我們自身的健康(好孕熱線:191-3624-9486),拋棄那些所謂的酸堿理論吧,各種食物廣泛攝取保持平衡才是關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