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萬試管嬰兒的背后
39歲的她繼承了父親的事業,40多年致力于生殖和基因工程;她被譽為世界上“孩子最多的媽媽”,18萬試管嬰兒的誕生承載著她的夢想。她就是中南大學教授、人類干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盧光秀。
我們第一次見面時,這位82歲的老人身姿矯健,緊握拳頭,向我們展示他的肌肉。 “我每天早起做100個俯臥撐,堅持舉啞鈴。老年人容易出現肌肉流失,必須通過運動來維持。”陸光修笑了起來。
我問盧老師:“你為什么從外科醫生轉向研究生殖工程?”
“因為我的父親,他在我心里種下了優生學的種子。為了實現優生學的夢想,包括我兒子在內的三代人用了70多年。”
陸光秀近期照片。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盧光秀的父親盧惠林是中國醫學遺傳學的奠基人之一。 “建立中國優生工程”是他畢生的夢想。 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的消息傳到了中國,盧惠林對遺傳優生學的思考終于有了新的認識,但那時他已經78歲了。為了幫助父親實現夢想,陸光修毅然從外科醫生轉入了完全陌生的生殖工程領域。
當時,人們并不了解試管嬰兒是什么。在很多人眼里,陸光緒是一個“另類”,難免招來不少嘲諷和批評,但這并沒有動搖她在中國做試管嬰兒的決心。
剛開始試管嬰兒研究的時候,因為沒有卵子,她一直在婦產科手術室外面等著,才發現一些廢棄的卵子做實驗。由于從未見過精子庫,她在北京騎了幾個小時的自行車,跑到郊外的牛精子庫觀察擬態。
早期生殖工程研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我也不會做出后續的科研成果。” 1986年,湖南省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試圖支持10萬美元的生殖工程研究經費。陸光修暗暗下定決心,不辜負湖南人民的期望。
1981年,陸光秀團隊建立了我國第一家人類冷凍精子庫。 1983年,我國第一個冷凍精液人工授精嬰兒誕生。 “1986年,依靠湖南省科研經費,我到耶魯大學學習試管嬰兒技術。在那里,我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丟棄的卵泡練習取卵。”陸光修說。
1986年,陸光秀在耶魯大學學習試管嬰兒技術。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經過8年的努力,1988年6月,我國第一個胚胎移植試管嬰兒終于落地。這時候,陸光軒才敢松口氣。
“遇到困難,我會失望和難過,但我始終相信,只要下定決心,堅持,問題總會迎刃而解。一顆堅強的心比什么都重要。”陸光旭說。
此后,陸光旭帶領研究團隊創新了大量輔助生殖技術,他的同事們開始探索如何將它們與基因工程相結合。 2002年,陸光秀開始將該技術大批量應用于臨床; 2005年,陸光旭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成立人體干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截至目前,陸光旭和他的團隊已幫助不孕不育夫婦懷上近18萬名健康嬰兒,利用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技術,生下9000多名排除遺傳病的健康嬰兒。
時至今日,八十多歲的陸光秀依然堅持走在臨床一線。她和她的團隊將利用互聯網為全國各地的患者提供診斷服務。 “我的目??標不僅是解決不孕不育問題,也是我心中長久以來的一個夢想,那就是健康中國夢,讓每個人都能健康生活,優雅老去。”陸光修說。
“我今年82歲了,我希望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不斷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同時帶領他們努力成為更好的科學家。”陸光緒眼中滿是期待。
閑暇之余,陸光秀還玩抖音、錄制視頻、直播。就這樣,她與更多的人建立了聯系,保持了與時代的共鳴。